Wuhan Municipal Government

06/30/2024 | News release | Distributed by Public on 06/29/2024 19:22

为“大国重器”车好每一个零件,党员陈汉龙让盾构机零件百分之百合格

从一排零件和车床中间走来,陈汉龙的裤腿上沾满油污。他搓了搓黑黑的手掌,整理了一下工服。"刚才在校验零件。平时跟车床、零件打交道,身上干净不了几分钟,不好意思哈。"他略带歉意地说道。

当天上午,机加车间有一台设备暂停工作,需要维护。陈汉龙和工人一起趴在设备前检查机器状况,油污就是这时候沾上的。

1992年出生的陈汉龙是中铁科工机加车间班长,基层的人员、设备管理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问到为何要下车间弄得一身油污,他说:"我是党员,是班长,车间的所有工作都要带头上。" 

经陈汉龙优化工艺后,盾构机零件合格率提升至100%。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2010年,陈汉龙从中专数控车床专业毕业,进了车间从装配工做起。白天完成装配工作后,其他人下班了,陈汉龙就到车床旁边观察老车工是怎么操作机器车出零件的。管理人员看他工作积极性高,就优先把他调到车床岗,学习一年后,陈汉龙就能够熟练使用设备独自作业。

"车工机器使用起来不难,难的是提高零件合格率,提高人工效率。"陈汉龙说,"一台盾构机有上万个零件,其中90%以上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一点小小的优化,或许就能让零件质量更好,成本更低。"

盾构机上有一个链接主驱动的大型零件,直径至少6米,需要钻出若干大小不一的孔。厂里已经有一台能一次性满足钻孔需求的大型设备,但这台设备使用成本一小时要三四百元,而且有不少大型零件都需要用这台设备生产。订单多的时候全等着这一台设备,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又高。

陈汉龙正在操作设备。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陈汉龙想到了拆分工艺流程,实现小设备流水线式的生产。

每天完成生产任务后,陈汉龙就带着团队用废弃零件做实验。小型设备体积有限,不能满足操作大零件的需求,他设计专门的夹具、丝锥,反反复复实验,钻了上百个孔。每个盾构机零件孔洞的深浅、直径都不一样,每次尝试新流程,既要满足生产标准,又要从中总结最有效的办法,陈汉龙的4个笔记本上画满了工艺流程草图。

经过长达一年的尝试,陈汉龙成功带领团队确定最优化的钻孔、铣孔等流程方案和生产标准,将该零件的生产周期从5至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以上。

在一线扎根14年,他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上千万元,经他优化工艺后,零件合格率从80%提升到100%。

"他虽然年轻,机械加工他都懂,车间有事他第一个上。"厂里的老师傅都对这个年轻班长赞赏有加。

陈汉龙的手机相册里少有生活照片,存得最多的是自己加工过的各类产品或用废弃零件做的实验。"平时和零件接触得多,业务熟练了,遇到问题才能第一个上,快速解决。"他说。

工作这些年,陈汉龙先后参与了三峡电站、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中老铁路、汉十高铁等重大项目的设备研发生产、维保工作,常常凌晨还守在施工现场。

在陈汉龙的带领下,厂里有想法、有技术、有冲劲的年轻人争先创新。他们自主研发的一款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成功应用于汉十高铁,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并通过2020年中国中铁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被认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陈汉龙创新工作室领头人,陈汉龙在车间生产、工艺改进、创新研发及提质增效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主持了技术革新及加工工艺改进二十余项,直接参与近百台套盾体加工,创新成果获得4项国家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

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