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C -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09/27/2024 | Press release | Distributed by Public on 09/26/2024 21:25

● 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航空人这样干

今年8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第七条"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里特别提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全空间无人体系"),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也是促进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领域,助推以低空经济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2年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在第十七条明确提出"统一构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准入标准和开放应用平台"。

自2022年9月起,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牵头组织全国81家单位200余名专家,全面推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工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设立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工程总体部,作为统筹推进国家发改委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撑机构,同时是推进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机构。

何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以"标准引领、场景开放、资本推动、产业集聚、体系升级"为指导思想,制定工程总体方案、构建标准体系、开展应用示范、搭建支撑平台,在基础设施、航空器研发、场景模型开发等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无人系统城市治理、物流快递、应急救援、城市立体交通等领域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2023年9月,合肥骆岗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投入运行。该项目作为全球首个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作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工程总体部挂靠单位,积极策划,牵头实施,组织集团内外14家单位共同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数据中心与管控中心的双核驱动,推进了运行底图、协议接口、管控界面、技术数据、标准规范及运行流程的全面统筹与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多型无人装备在复杂场景下的高效协同与安全运营,落实了低空空域与地面路网资源首次在同一高效管控框架内实现协同作业,实现了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1.0版。

自2023年11月起,综合所牵头全面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提出"1+1+7+8"建设目标。目前,项目已经通过可行性研究评审,2024年底将完成一期建设目标。

全空间无人体系围绕"标准体系、数据底座、运行管控、检测认证、通信协议、政策法规"六统一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深度和应用示范的广度,实现无人系统管控中心、数据中心、低空运行网络、垂直起降机场、低空微气象等基础设施系统升级,推动eVTOL、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客运和货运船等新型装备研发,在广州南沙、江苏扬州、北京延庆等地区继续深化应用示范,系统性构建无人体系政策法规、标准检测认证、数据管理、运行监管等体制机制,优化空域资源、数据算力、通信频率、路权分配、国土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形成低空经济、物流交通、车路协同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三个创新

技术创新是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该项目围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eVTOL等典型无人系统装备,进一步深化与绿色能源、数据处理、智能算法等新兴技术融合,仅合肥应用示范项目就有12型无人系统产品研发成功。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上电所重点解决了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空域资源共享难、无人机监管难、精细化管理手段缺失等问题,构建了云边一体的全空间无人体系运行管控中心,为运营企业提供了一整套从低空空域感知到低空飞行服务再到政府协同监管的全套解决方案,实现了全空间无人体系服务区域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金航数码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控所组成的联合党员突击队,以"政企合作,管运分离"为建设目标,基于自主数据中台产品(Joinata)快速构建了全空间无人体系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快速融合,向产业链提供可信安全的数据孪生空间,提供"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分析能力,并构建了全空间体系下的"政企商"的数据枢纽能力。

产业创新在全空间无人体系各地应用示范项目的推动下蓬勃兴起,以标准引领产业,以产业创新标准,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形成一系列国际领先的事实标准。在澳门注册成立无人系统工程师协会,打造由中国主导的无人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构建了全空间无人体系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目前首批10项标准已编制完成,计划2024年底通过无人系统工程师协会正式发布。

合肥骆岗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自运行以来,接待参观学习的团组超300余个,参观学习人数累计1.3万人次。目前,合肥已经招引近30家无人系统企业落户,正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无人体系、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通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应用示范,目前已经有6家企业意向落户横琴,为横琴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应用示范场景的建设,快速拉动了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制造、运营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布局。

商业成功是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应用示范,探索了新的商业模式,催生了专注于物流配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的专业运营服务商,以高效专业服务响应市场需求,率先实现运营盈利。同时针对立体交通、科技文旅等未来万亿级产业,培育了一批专注低空交通运输的运营企业,探索了低空运输物流商业模式,在合肥、横琴、喀什、广州南沙等多个城市开展商业试点,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价值

无人系统产业是目前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科技竞争制高地和前沿领域,对未来社会、经济以及军事领域发展形态影响至关重要。全空间无人体系是面向海陆空全空间的无人系统(含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数据体系和应用场景构成的综合应用体系,是按照统一标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促进产业聚集和体系升级的新范式。

一是健全无人系统产品研制产业链的新动能。进一步贯通市场需要到产品解决方案,打造整机、系统、零部件的全链条、全谱系无人系统研制产业链,同时拉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占新兴技术制高点。

二是促进无人系统行业应用推广的新引擎。将无人系统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电力、应急、文旅、交通等领域,能够有效创新产业发展模态,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规模迅速增长,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为促进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统筹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示范。新的产业模式必将伴随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能够进一步对未来产业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和重构,形成创新的基础设施样板和示范,为全国乃至全球复制推广奠定基础。

四是构建无人系统产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选择。通过打造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统一的数据底座、统一的管控体系,能够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潜力,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广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高质量的市场环境支撑。

持续推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新领域新业态形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板,进一步增强我国无人系统产业集群优势,有力拉动新基建投资,以标准为引领成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形成以我为主的新技术和产业体系。

显著成效

建设全空间无人体系是打破市场准入障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改革探索。通过在合肥、横琴、喀什、广州南沙等地创新示范,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均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效。

一是强化顶层规划,突破传统单点探索,成体系推动改革创新。按照国家发改委部署开展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及统筹推进工作,牵头制定了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七大中心"以及"八大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七大中心"包括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中心、标准化组织、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数据中心、运行控制中心。"八大工程"涵盖物流体系、城市立体交通无人体系、城市治理无人体系、融合空域运行体系、海洋监管体系等众多应用场景。

二是打造创新示范,依托合肥骆岗公园,打造全国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合肥骆岗公园项目为全空间无人体系工程建设打造了推广样板,构建了全空间无人体系的雏形,形成首批全空间无人体系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央视新闻联播、全国两会直播连线等重要媒体进行了宣传和介绍,其它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网红"打卡地。项目作为典型新质生产力,后续要进一步扩大场景建设,打造无人系统产业中心,加强央地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三是持续扩大试点,形成城市级解决方案,体系性推动产业创新。按照全国统一布局,在合肥应用示范基础上,工程总体部牵头组织国内优势力量持续在横琴、喀什、广州南沙等地进一步扩大试点,构建了从体系设计、组织落地、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到展览会议等一整套全空间无人体系城市解决方案。通过地方立法探索现有政策法规堵点突破路径,构建了统一的全空间无人体系标准框架。

四是充分发挥了政策指导、央地合作、民企协同的新型组织模式。国家发改委指导,央企主导推动,地方协同配合,民企充分参与。项目实施突出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作用,组建工作组推进工作。落地见效突出地方协同,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

在8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阐释了《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里关于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推动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推出一批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在横琴、广州南沙、安徽合肥试点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有力破除运营体制、空域规划、数据安全、场景开放等市场准入障碍,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